红楼梦第二回人物梳理
狗尾续貂。
红楼梦第二回人物梳理
好书分享 | 蒋勋说红楼梦 ——— 人世间所有的繁华到最后都是空忙一场。
·
·
书名:《蒋勋说红楼梦》
作者:蒋勋
·
《蒋勋说红楼梦》这套书是“蒋勋细说红楼梦”系列讲座的文字版。这套书总共有八辑,讲解了红楼梦小说中由原作者曹雪芹写的前80回,以每一辑十回的容量,细致讲解、梳理了每个章回的内容。
·
阅读完原著、看完电视剧、听完蒋勋老师的《蒋勋说红楼梦》音频、再看这本文字版《蒋勋说红楼梦》,你会发现,完成每一遍后都有对《红楼梦》有更深的理解与感触。
·
惊叹于蒋勋老师所传递的红楼美学。第二辑里,看到很多对比写法的运用繁华与幻灭、凤姐的能干与贾琏的无能、贵族与农家、省亲的热闹与秦钟死亡的荒凉……
·
薛宝钗,真正是宝“拆”,硬是“拆”散了宝玉和黛玉。可能宝玉和黛玉是仙缘,注定不能有尘缘。
·
三十七回、三十八回提到了他们成立诗社的事情,他们咏海棠、咏菊、咏螃蟹。《红楼梦》不愧是世界经典第一名,这里所有的诗都是曹雪芹写的,他要替宝玉、探春、宝钗、黛玉、史湘云每个人写诗,可是每一首诗都要有自己特点,这才是真正厉害的高手。
·
“海棠诗”拉开了诗社的序幕。黛玉的才情永远是最出彩的。别人写诗要再三斟酌,而黛玉写诗,只是“提笔一挥而就”。
·
有人说《红楼梦》能成为经典,久远流传,是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文学作品,它像百科全书般,将整个十七世纪中国各方面的形态集中在里面,有关于命理、药理、音乐、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的记述。
·
不同领域的人看都能有其自圆其说的视角。
·
蒋勋以美学的角度讲红楼,我们以美学的方向听红楼,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享受。首先,蒋勋老师的声音就具有美学的因素在,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男声。
·
蒋勋老师讲的《红楼梦》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
·
蒋勋老师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红楼梦第二回人物梳理分析
张爱玲曾经评价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
很多资深的红楼迷也发现,后四十回无论是在人物性格、情节构造、语言和结局上,都有些似是而非,又说不出哪里不对的感觉。这篇文章主要梳理一下这些微妙裂缝。
一、世界观崩坏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铺陈,总结起来,不过是一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支歌总结了世人最大的四个执着——功名、富贵、情爱、家庭。看破了这四样东西,基本就开悟了。小说里甄士隐就是听《好了歌》而顿悟出家的。
与《好了歌》相对应,贾赦、贾珍、贾雨村、贾政的仕途宿命代表功名的幻灭;贾府的衰亡代表富贵的幻灭;众女儿死的死、散的散代表情爱的幻灭;最后贾家树倒猢狲散代表家庭亲情的幻灭。所以按照前八十回这种世界观,宝玉应该是这一切幻灭的见证者,在失去一切之后,终于看破一切,然后悟道、出家。
这种梦幻泡影的世界观在前80回很多细节上都有体现,比如一僧一道,开篇就讲了“那红尘中有却有一些乐事,但不可永远依恃……终究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比如众多的判词,都在讲家族的覆灭,众女儿的死亡;比如主角宝玉,喜欢《庄子》、佛偈一类的出世哲学,讨厌读四书五经等儒家书记等,其实都是作者偏向佛家、到家等出世价值观的体现。
二、人设崩塌
首先是林黛玉。前八十回宝黛互为知己,从来说劝宝玉考科举,入仕途的“混账话”(宝钗、湘云都劝过)。到了续书里,黛玉竟然跟宝玉大谈八股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连宝玉都觉得刺耳,知己的人设崩了。
然后是贾母太无情。前八十回中,贾母对宝黛明明是一样的疼爱。到了续书里,居然整起亲疏远近的那一套,为了宝玉早点结婚,连黛玉的性命都不顾。这个不是老太太的作风。
三是贾宝玉,前八十回还骂那些寒窗苦读考科举的人“禄蠹”,后面自己就去考了个举人。
曹雪芹在塑造人物上是有一套方法论的。这个在第五回贾雨村的《两赋论》里有体现:说是天地生人,大多有两种斌赋。禀正气者为大仁,禀邪气者则大恶。但是有一种人,既有正气,又有邪气,比普通人聪明一万倍,又比普通人个性一万倍。原文如下:
在这个思路底下,曹雪芹塑造的人物更接近于自然的人性,比如宝玉亲近女儿,鄙视男人,厌恶科举仕途的奇葩价值观;黛玉的“小性儿”;妙玉的洁癖;王熙凤的泼辣与狠毒;贾母的溺爱……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小的缺点。
而高鹗塑造的人性,就脸谱化一些。贾母变成了封建大家长,以亲疏远近来衡量该对谁好,不该对谁好;黛玉也成了标准的封建淑女,跟宝玉大谈八股文,劝男人上进;宝玉也戴上一副儒家面孔,考了个举人,出家之后还要拜望父亲(话说,宝玉出家前明明是跟他妈最亲,怎么不去拜望母亲)。
三、情节崩塌
原著里曹雪芹安排了金玉良缘的官配,高鹗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写的,让宝玉和宝钗完婚。但结婚的过程就写得太不堪了。且不说一边结婚一边死人的狗血戏码,单是这场婚礼的背景就挺瞎。第一,元妃死了,国孝家孝在身;第二,宝玉疯了;第三,薛蟠坐牢了。即是放在现代社会,哪户人家刚死了女儿就给儿子办婚事的?哪个母亲愿意把女儿嫁给一个傻子的?哪家哥哥刚坐牢妹妹就出嫁的?哪个富贵人家的女儿夜里一顶轿子几盏灯笼,跟做妾一样偷偷嫁出去的?
碰到这种事情,薛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拖”字诀吗?反正亲事定下了,等到热孝过去,宝玉好转,自己家的官司解决了再说,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把女儿嫁出去。
为了强行促成这段婚事,高鹗也是操碎了心。
有网友认为:虽然后四十回槽点颇多,但这已经是《红楼梦》续书写得最好的一部了。在大情节上,续作者其实没跑偏。只是因为两个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才华上的差距,造成了诸多细节上的不对劲。
小编认为:但也多亏了高鹗补足了后面的故事,让这部书得以出版,商业化,流传至今,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高鹗,感谢那些把好故事带给我们的人。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