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食谱及做法
谈谈王熙凤说的那道茄子——茄鲞,真正的做法,《红楼梦》问世以来,各种流传的版本不同,说的不一样。
在戚蓼生序本里,凤姐笑道:“这也不难。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穰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靠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出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这个是凉拌茄子干的做法。我有一次去一个安徽的饭局,也有仿造《红楼梦》食谱的宴席。其中这道茄子,做得很凉拌口味,并不惊艳。
这个做法主要是吃老母鸡汤的味道,茄子相当于一个载体,吸收汤汁的。九蒸九晒说得也比较夸张,无非是强调浓缩了又浓缩。有点提炼鸡精的意思,目的还是制造很鲜的鲜味。晒干了以后当配菜,本质上就是鸡腿肉拌茄子丝。
大家都熟悉的是庚辰本的做法。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据说有人真的照着做,发现茄子这么又炸又炒又煨的,最后变成糜烂状,加工过度,哪里还有口感?
重新回过头看书里写的,我琢磨了一下“再用”这个说法。其实也可以理解成分开制作配菜。
鸡油炸茄子丁做好了,先放一边备用,这是第一道步骤。
第二道步骤,后面的鸡胸肉和菌菇豆腐香干什么的,鸡汤煨干香油一收。
第三道步骤,茄子丁和这些杂七杂八的碎丁,一起糟油搅拌,封存好。吃的时候用炒的鸡瓜子再搭配。
这个炒的鸡瓜,是指的鸡腿瓜子肉,不是指鸡爪。一种地方方言的叫法。
也就是说,这道菜并不浪费鸡。刘姥姥外行了,以为要拿十几只鸡来做。其实富贵人家反而做菜精明,小巧而物尽其用,这道茄鲞,鸡胸肉、鸡腿肉、鸡油、鸡汤都利用上了,根本没浪费什么材料。两三只鸡足以,正所谓越有钱越算计。
按这个步骤来做,又有茄子的软嫩口感,又有鸡肉的嚼劲,又有鸡油的荤香,还有菌菇和五香豆腐干,其实就是天然的味精,富含游离的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增加鲜美味道。
干果子丁是清甜的,相当于加糖调味提鲜,丰富味觉层次,而且还有果香。糟油就是陈年酒糟的汁水,和芝麻香油联手,自然是香上加香。
我的结论是:这道菜基本上把古人所追求的鲜香,做到了极致。富贵人家的精致菜,这算是“素菜荤做”的味觉巅峰。
对于现代人来说,吃得起,却很繁琐油腻。
红楼梦美食做法
你对红楼梦中描写的美食有什么记忆和感悟?你记得红楼梦都描写过什么菜吗?有没有边读边流口水的感觉,也许你对大观园、宝玉、黛玉等人物印象深刻!但是有这么一个人,因为喜欢读红楼,还喜欢做菜,他根据红楼梦中描述,一点一点把红楼梦中的菜还原出来,讲红楼梦、讲没事,每一道红楼梦的菜谱,都有一个红楼梦的故事。
如今已经49岁大厨郝振江因为喜欢读红楼梦,潜心研究红楼梦中的食谱,并成功将红楼梦中56道菜重新搬到了现现代人餐桌上,让大家都来体验一下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受。
吃,在中国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从读红楼梦到还原56道菜,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通过读古籍、古文进行文化传承,是非常值得宣传的一件大事。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但是也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做为华夏儿女就应该有责任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尤其过去的古籍、古书因为气候条件的原因,非常难保存,这可是我们中国文化蕞宝贵的文化,应该进行重 点 保护。
这几年中华文化的再次兴起,让我们更多的,尤其是年轻人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有很多的单位和机构开启古书、古籍保卫战,2021年6月,字节跳动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古籍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目前,国图修复珍贵古籍五十多册。
古籍的保存除了修复进行原生保护,其次就是建立古籍数字化平台,通过自媒体、多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承文化的宣传。
2022年3月17日,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并于今年10月上线测试版,免费开 放“识典古籍”。这个非 常方便我们了解历史、阅读历史。古籍数字化平台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凡的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进来,共同宣传我们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郝振江就是一位古籍传承人,通过读红楼梦,成功复刻出其中56道菜品,小荷叶莲蓬汤、藕粉桂花糖糕,并将整个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在抖音、西瓜视屏等自媒体平台播放和宣传。
郝振江身处古色古香的场景,穿着中式服装,每一个制作细节,拍摄、讲解都非常到位,吸引众多年轻人的关注,有网友说“这才是我心中的红楼宴”。郝振江说,初衷是希望大家对中国的典籍、中国的美食有更深的了解,也有很多网友称他就是男版的“李子柒”。
在古籍、古书、中国文化的宣传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郝振江。你认同吗?
你觉得应如何传承发扬优 秀古籍、传统文化?你还在抖音上看过哪些优 质文化、艺术领域创作者?有哪些你觉得值得发扬传承的传统文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红楼梦美食谱
据闻,49岁的厨师郝振江以《红楼梦》记载的贾府菜谱为蓝本,经多年研究,成功恢复了56道名菜。
他还将过程拍成短视频,高还原度的美食、古色古香的场景,吸引众多年轻人关注,有网友说“这才是我心中的红楼宴”。
郝振江说,初衷是希望大家对中国的典籍、中国的美食有更深的了解。
可笔者却要说,他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可是方式却错了。
美食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真正能够流传几百上千年的美食都是贴地气的,只有这样才能被人记住,才能流传后世。
而像郝厨师这样的美食,即便他复原得再好,人民大众没有谁会吃,或者说,谁吃得起?
曹雪芹之所以在《红楼梦》记载了若干美食,其实并不是要说明这些美食是如何的好吃,而是在反映贾府骄奢淫逸的生活,并不是要引起人们对贾府富贵生活的向往,而是在鞭挞。
把这样一种本应遭到唾弃的东西堂而皇之的复原,还戴上了一顶增加对典籍了解的帽子,这岂不是开国际玩笑吗?
再来说说“识典古籍”。
事情都是好事情,也值得大家赞誉。可还是那个问题,究竟有几个人去看呢?究竟有几个人能看懂呢?除那些愿意研究古籍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我们从小学教育开始,已经把很多古音古韵改得面目全非,普通民众就算是去看,估计也看不懂。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把古籍传承下去,就要站在广大基层人民能够接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然,“古籍新生”也会像那个“红楼梦菜谱”一样,永远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