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什么叫饯别(饯别是什么意思送别)

什么叫饯别

正想着,一个穿花衣的末脚末脚:即副末。拿着一本戏目走上来,打了抢跪抢跪:屈一膝的半跪礼。说道:“请老爷先赏两出。”万中书让过了高翰林、施御史,就点了一出《请宴》《请宴》:《请宴》即《饯别》,是《南西厢》中的两出。一出《饯别》。施御史又点了一出《五台》《五台》:元杂剧《昊天塔》中的一折。高翰林又点了一出《追信》《追信》:《千金记》的一出。末脚拿笏板在旁边写了,拿到戏房里去扮。当下秦中书又叫点了一巡清茶。管家来禀道:“请诸位老爷外边坐。”众人陪着万中书从对厅上过来。到了二厅,看见做戏的场口已经铺设的齐楚,两边放了五把圈椅,上面都是大红盘金椅搭,依次坐下。长班带着全班的戏子,都穿了脚色的衣裳,上来禀参了全场,打鼓板才立到沿口,轻轻的打了一下鼓板。只见那贴旦贴旦:戏曲角色之一种,在剧中扮演次要女性角色。装了一个红娘,一扭一捏,走上场来。长班又上来打了一个抢跪,禀了一声“赏坐”,那吹手们才坐下去。——《儒林外史》

饯别是什么意思送别

《唐诗三百首》之二十四

《金陵酒肆留别》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

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压酒:压糟取酒。

古时新酒酿熟,

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白话译文,

春风吹拂柳絮满店飘酒香,

吴姬捧出美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朋友们纷纷来相送,

主客畅饮频频举杯共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

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

往游金陵,逗留大半年时间。

开元十四年春,诗人赴扬州,

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

李白作此诗留别。

是一首话别诗,

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

此诗又写春季

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

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

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

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

最后在觥筹交错中,

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

别意长于流水般的

感叹水到渠成。

全诗热情洋溢,

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

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

流畅明快,自然天成,

清新俊逸,情韵悠长,

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

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

构思新颖奇特,

有强烈的感染力。

赏析,

杨花飘絮的时节,

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

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

满怀别绪,独坐小酌。

骀荡的春风,

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

轻飞乱舞,扑满店中;

当垆的姑娘,捧出新

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

这里,柳絮濛濛,

酒香郁郁,扑鼻而来,

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

这么一幅令人

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

该用许多笔墨来表现。

此诗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

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

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

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

而且又极洒脱超逸,

不费半分气力,

脱口而出,纯任直观,

于此,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

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

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

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

诗人依依不舍。

他在想:怎样才能表达

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

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

诗人顺手一指,

以水为喻。

情感是抽象的,

即使再深再浓,

也看不见摸不着;

而江水是形象的,

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

而是设问比较,

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

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

如谢朓就写过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

很多人写离别,

大多少不了言愁,

所谓“离愁别绪”。

这首诗只有别意。

诗人正值青春华茂,

他留别的是一群青年朋友。

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

饱满酣畅,悠扬跌宕,

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

风流潇洒的情怀。

名家点评,

《诗人玉屑》:山谷言:

学者不见古人用意处,

似乎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

如“风吹柳花满店香”,

若人复能为此句,亦未是太白。

至于“吴姬压酒唤客尝”,

“压酒”二字他人亦难及。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意思不同。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至此乃真太白妙处,

当潜心焉。

《四溟诗话》:

太白《金陵留别》诗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妙在结语。

使坐客同赋,谁更擅场?

谢宣城《夜发新林》诗:

“大江流水日夜,客心悲未央。”

太白能变化为法,令人叵测!

诗有简而妙者,若刘桢

“仰视白日光,皎皎高且悬”,

不如傅玄“日月光太清”。

亦有简而弗佳者,若……刘禹锡

“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

不如太白“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诗归折衷》:唐云:

将“桃花潭水”参看,

知诗中变化之法。

吴敬夫云:豪爽之语

最易一往而竭,

兹何含蓄不尽也!

凡意致深沉者,当看其斩载处,

不然则胶矣;

词气疏快者,当看其蕴籍处,

不然则粗矣。

《李太白诗醇》:严云:

首句既飘然不群,

柳花说香更精微。

又云:“欲行不行”四个字内,

不独情深,已藏“短长”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

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

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

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

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

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30卷。

饯别与饯行的区别

阳关三叠,折柳寄情,你懂吗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文艺演出环节,“折柳寄情”的情景令人惊叹。不过其中的寓意,你看懂了吗?有什么渊源?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送别的地方,总是有柳树,供人们攀折。为什么折柳送别,一是因为“柳”和“留”谐音,取挽留远行人的意思;二是因为柳树本身的特性,便于表达诗人的感情。在古代,柳树就成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在闭幕式上,用折柳送别,用中国式浪漫表达了对所有运动员依依不舍的情感。

“新柳送君行,古柳伤君情”(李端),杨柳年年绿,让诗人产生年华易逝、相见无期的伤感;杨柳枝长条柔,相互依偎、相互缠绕,“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常引发诗人形单影只时的离愁别恨之苦;柳絮漫天飘飞,“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沈期),“落絮缘衫袖,垂条拂誓鬓”(崔),易搅动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乱心情。

杨柳的这诸多特性,给抒情主人公提供了可以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折柳送别,就渐渐成为古人的习俗。“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曲成攀折处,惟言久离别”(岑之敬),“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柳浑),“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以上为古乐府同题《折杨柳》),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折柳赠别、对柳而相思的佳作,不胜枚举。

唐朝在长安送别,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在长安城东二十里的霸桥。有晚唐人罗隐诗《柳》为证:

霸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小诗没有写送行人如何,远行人如何,而只写“柳”如何“相偎相倚”、难分难舍,说“柳”如何自家尚且飞飘不定,像远行人漂泊异乡一样,却又多情地用柳丝绊住人不让远行,这似怨恨似同情的诗句,写尽了柳树的自然情态,更写尽了诗人的心态,实在是没有比它更好的借物抒情了。

唐代另一个送别地点是在长安西的渭城(今陕西咸阳),李商隐有诗云:“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成阳见夕阳。”(《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从长安到渭城,送行的送出一天的路程,颇有送君千里的情谊。

在霸桥送别,远行的人都是往南往东去的人,南方、东方,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活相对要好一些,因此,留下与远行的人分别时,心情都不会太悲苦。而渭城送别,都是饯别去西北或西南的行人,情形就有些不同了。

唐代,西北地区乃至西域,同中原的交往十分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出发,经滑城向西至敦煌,或取道北路出玉门关,或取道南路出阳关,再继续往西。当时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都是西北重要的边防重地,常有大量驻军。而西北与中原,生活水平与风土人情都有极大的差异,从长安西去的人难免倍增离乡背井、客游他乡的愁怨,大都有生离死别的悲痛。渭城送别辞同霸桥送别辞的情味是颇不相同的。

最著名的渭城送别辞,莫过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一阵细雨洗去了客舍、杨柳的轻尘,到处都显得格外明丽清新。对上路远游的人来说,出门就遇上好天气,前程也许会吉祥如意的吧!

但是,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远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县境),那是个什么地方呢?“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彼此由前程想到安西,眼前美景又怎不黯然失色呢!

诗的第一联写景,笔调轻灵俊秀,但声气流转间已含淡淡离愁。诗从第一联过渡到第二联,出现一个大跨度跳跃,中间省略了许多实事和情景。诗不写饯行的酒宴是怎么开始的,又经过了多久,席间情状怎样。诗省略了这些,一下跳到饯行酒宴就要结束,彼此更加依恋,千言万语,说不完,道不尽,临分手了,更不知再说什么,惟有殷勤劝酒,一遍一遍重复着一句话:“再饮一杯吧,出了阳关西去,就再也见不到亲朋故友了。”

明代李东阳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怀麓堂诗话》)王维这首诗被谱上曲子,名《渭城曲》或《阳关三叠》,在唐、宋两代,广为传唱。因此,历代诗人在送别诗中,也常常写到传唱《阳关三叠》的情景。

诗人刘禹锡被贬出长安二十多年,后被召回,在长安的一次酒宴上,老熟人何裁乐师为他唱了《渭城曲》,诗人当即作了一首《与歌者何裁》诗赠他: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旧人惟有何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白居易《对酒五首》其四:

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阳关》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外,白居易还有“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沈家的人善唱《阳关曲》,所以先打一个招呼。这就不只是送别时才唱的《阳关曲》了。诗人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有“唱尽阳关无限迭”句;《赠歌妓二首》有“断肠声里唱阳关。

?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