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故宫的御花园有什么故事(故宫博物院中的御花园的故事)

过了后三宫,就进入御花园。御花园是皇家花园,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优雅幽美,是皇上皇后及其妃嫔散心的去处,但比起宫外的大型园苑如圆明园、颐和园来,则显得十分狭小,不足为奇了。

御花园正门叫天一门,即天一生水之意,天一门在内廷三宫之北,按古代五行说,北方为水,一、六两个数属水,一为生数,六为成数,一为阳数,故曰天一生水。宫殿最大的灾害为火灾,所以祈求生水以免火灾。

进天一门,正北一殿叫钦安殿,坐北朝南,殿东稍北为堆秀山,山有御景亭。堆秀山之东为摛藻堂,堂东为凝香亭,堂前为浮碧亭,浮碧亭之南为万春亭。万春亭南稍西为绛雪轩,轩南即琼苑东门。

钦安殿之西稍北为延晖阁,前为四神祠,阁西为位育斋。位育斋之西为玉翠亭,斋之前为澄瑞亭。澄瑞亭之南为千秋亭,千秋亭之南为养性斋,斋南就是琼苑西门。

钦安殿之后为承光门,门前有金象两只,承光门左为延和门,右为集福门,皆东西向。正中为顺贞门。琼苑东门,明代为琼苑左门,琼苑西门,明代叫琼苑右门,天一门,明代叫天一之门。

御花园中奇石罗布,佳木郁葱,有古柏藤萝,都是几百年的老树。古人有诗咏御花园之美:

小苑傍城阴,蒙茸花木深。

枣垂红纂纂,竹动碧森森。

乾隆皇帝有《咏御花园藤萝》诗,开头两句是:

禁松三百余年久,女萝施之因亦寿。

言古柏女萝相依相联,均有三百多年历史,若算到今天,则有五百多年之久了。

嘉庆皇帝有诗咏园内堆秀山云:

御花园在紫禁北,碧瓦朱翠贻胜国。

御花园内的钦安殿,是清廷祭祀玄天上帝的场所。殿顶安有渗金宝瓶,四周石栏皆汉白玉石,雕刻精美。明代内阁大学士夏言诗云:

钦安殿前修竹园,百尺琅护紫垣。

即言此景。

每年元旦,官殿监率该处太监在钦安殿、天一门内正中设斗香,恭候皇帝来此拈香行礼,祭祀玄天上帝。

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时,皇帝亦来祭玄天上帝。此外,仲春之月的初一来祭日,仲秋之月的十五来祭月,七月初七的晚上来祭牛郎织女,皇后及贵妃妃嫔也都跟随前来。乾隆皇帝写有“供天地”诗云:

屏风设立庭中央,盘堆果实罗酒浆。

又说:

后趋庭院拜玉皇,送神爆竹声琅琅。

写出这时的祭神景象。嘉庆记叙七夕之祭牛郎织女时说:

后宫中每年到七月初七,都设牛郎织女神位在御花园庭院中,上香致敬,皇帝亲自虔祝各地农桑繁茂。牛郎的神牌写着“牽牛河鼓天贵星君”,织女神牌上写“天孙织女福德星君”。古代天文学以河鼓三星为牛郎星,故云“牵牛河鼓”。古代传说织女为天帝的孙女,故云“天孙织女”。二神一福一贵,正是人类所普遍祈求者。

此处每年过年及过节,钦安殿还设道场,由众多和尚张罗,另有不少内监协助,是太后祭神的重要活动。总之,一过坤宁宫,直到万岁山,全是清代皇官内迷信活动集中之处,而皇太后或太后,则是这些神怪活动的主角。此与皇上在乾清宫以前直至太和殿的御门听政等各项大典活动,形成有趣的对比。可谓前为政治活动场所,而后为宗教活动场所,而皇上皇后则各主一事,相得益彰,构成清代皇室活动之全景。

堆秀山在钦安殿之东,是一座人造的石山。其处明代原为观花殿,万历年间,拆殿造山,迭石构成崇山,山正中有石洞,洞门上有大字曰“堆秀”,即石山之名。左侧则有乾隆御笔“云根”二字,古人诗云“坤宁宫后御花园,堆秀云根石洞连。”即据此而言。

摛藻堂在堆秀山钦安殿一侧,堂内经史子集插架排列四周,乾隆命人编辑的《四库全书荟要》即收藏于此。《荟要》是《四库全书》的选粹,共一万二千册,为《全书》的三分之一。《荟要》另有一部存藏于圆明园东侧的长春园味腴书屋,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与圆明园同时烧成灰烬,独摛藻堂一部完整无阙,此书今在台湾省。

摛藻堂院壁上刻有乾隆的诗《古柏行》,石上刻有嘉庆的诗《古柏》,均为歌咏堂前的古柏之作。乾隆诗首四句云:

摛藻堂边一株柏,根盘厚地枝拏天。

八千春秋仅传说,厥寿少当四百年。

此古柏至今尚存。梁诗正奉和乾隆诗云:

承光殿前有古栝,曾经丽藻垂九天。

御花园柏更奇矫,长歌复作识岁年。

承光殿在团城,殿前有古栝一株,与此堂侧之古柏,适成一对奇观。

延晖阁,在钦安殿之西稍北,在明代叫清望阁,清初沿袭旧名,后改名延晖。相传此阁内供奉狐仙,因为在顺治年间,皇宫中出现一只玄色狐理,纯黑色,额上有白点,遍体有光泽,宫中人以为狐仙,故于阁中供其神位。

延晖阁高出宫墙之上,宽不过五楹,高未过百尺,冬日问政之暇,皇上登临此阁,布裀而坐,则宫城殿阙,历历在目。乾隆皇帝的墨迹数万幅,均藏阁内的东室。

乾隆、道光、咸丰三帝均曾登临此阁而赋诗,乾隆帝诗《延晖阁春望》云:

南墀古柏俨成行。

道光皇帝诗《登延晖阁有会》云:

前明创建御花园,高阁巍然倚禁垣。

修竹数竿幽韵惬,长松百尺翠涛翻。

咸丰诗句:

延晖阁畔柏森森,萧疏影动窗前竹。

可知当时阁前有松柏翠竹,今则松柏犹在,而翠竹渺然。

御花园有养性斋,坐西向东,有房七楹,又有南北向房三楹与之相接,房皆有楼。此斋明代叫乐志斋,顺治年间改名养性。宣统皇帝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即住在此斋。庄士敦为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他教宣统读书上课,即在此斋,二人还在斋内楼上合影,后来他又写有一书《紫禁城的黄昏》,记叙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最后一个皇家宫殿中的生活感受。

御花园内曲径通幽,与宫中的道路规制不同,既非石板铺筑,又非青砖墁路,而是精心设计的花石子路,一副副奇妙图案,构成御花园美景之一。

绵亘不断的花石子路,遍及全园,辗转宛延,既是一个整体,又可单独欣赏。路面的图案共九百余幅,内容丰富多采,具体翔实地反映了清代宫廷中人们游览闲暇时的欣赏心理。其图案有花草虫鱼,七珍八宝,吉样图案如龙凤呈样、凤垂杜丹、喜鹊报春、云鹤团寿,以及各种如意。此外则有历史传奇图案,如关公过关新将、张生莺莺花园相会、聊斋胭脂传奇。又有渔樵耕读、十美图、二老观棋图以及来自民间的诙谐故事、民俗故事、传说故事等画。如“十八学士登瀛州”图案,描绘唐太宗以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文人为学士的故事。画中人物神态各异,或骑马漫步平川,或在马背看书吟诗,或低伏马背疲惫已极,均维妙维肖,显示了古代匠师的高超技艺。

园内西部路面又有一组别致风趣的民间通俗画,由四幅画组成,右一幅中,男子头顶瓶子,全身爬伏在地,双膝跪着搓板,两手撑地,一凶恶婆娘则骑其背上,肆虐逞威。次一幅,男子跪着搓衣板,其妻立其左,一手叉腰,一手倒拿扫把,似怒气未消,正欲抡扫把殴打其夫。再次一幅,妇人坐在登上,一手抄棍,其夫则跪在其前,头顶瓦盆,双手垂地,似乎正等待老婆发落。最左一幅,老婆手持棍棒,作追赶状,其夫终于逃脱,骑马扬鞭,溜之大吉。此四幅画,恐是匠人据民间故事构思而成,是讲怕老婆的男人之类。嵌在后宫花园,是否在说:皇宫内也有如此情况呢?

铺成此路,乃匠人用事先打磨好的瓦条与大小色彩不同的河卵石子精心嵌砌出来的。如一幅“十二属相图”,图中十二种动物,姿态生动。其中的马图,马眼如黄豆大小,特意选用紫黑色小石做眼珠,用极细的瓦条作眼框,手艺十分绝妙。

紫禁城中路,出了御花园就到了神武门,为紫禁城正北之城门,而整个中路的建筑至此也就中断。这一路建筑全在紫禁城乃至皇城和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紫禁城乃至全北京的核心所在。但仅有中心还是不完整的,故又在中路左右两侧安排了两路建筑群,作为对中路宫殿的护卫和衬托,如此才构成了整个紫禁城的内廷部分。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