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实习记者 张杨
上海教育类基金会规模正在持续增长,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探索枢纽组织建设,是全行业共同的呼声。近日,上海市教育基金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上海教育类基金会枢纽组织管理模式研究”成果。
上海社科院党委宣传部研究员汤蕴懿详细介绍了成果内容:“截止2020年底,上海市共有教育类基金会91家,净资产总额约为78亿元,年捐赠收入13亿元,公益支出8亿元,平均资产规模为9010万元,为同期533家基金会平均资产规模的两倍以上,教育类基金会在上海市个类基金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基金会在资助学生评优、师资办学、科研捐赠等方面为上海市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汤蕴懿表示,近年来基金会积极探索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切实走出了一条以公信为基础、以理念为凝聚、以资助为导向、以项目为示范、以服务为中心、以智力为支撑的“自上而下式”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之路。基金会通过会聚焦于公益行业各方力量,进一步激发了社会资源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推动和完善了教育领域的“第三次分配”,助力上海教育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向更高水平进发。
研究成果显示,面对行业规范不完善、各类新兴基金会大量发展以及教育领域财政经费保障日益充足等外部挑战,上海市教育类基金会获取社会捐赠的吸引力有所减弱。组织内部还存在资金募集、资金保值增值能力较弱,因缺乏内部激励机制、人员薪资待遇水平偏低而导致的人才短缺等问题。此外,基金会资产规模呈现明显两级分化态势,大型基金会平均净资产是中小型基金会的约20倍;资金投入项目集中在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对学龄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的关注度底,在学校之外其他教育阵地的拓展投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交流机制统一、资源调配统一的行业枢纽型组织已经成为普遍诉求。基于此,课题组建议发起成立“上海市教育基金联合会”作为行业发展的信息平台、合作平台、宣传平台、培训平台和智库平台,重点发挥政治引领、反映诉求、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等行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实现一体化运作。
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研究成果展开了讨论。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建议,针对薪资低难以招揽人才的问题,可以建立由高薪专业人才和无薪志愿人才组成的多元化人才梯队;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卫副主任闵辉认为,该报告研究问题定位精准,建设思路清晰,具有转化为政策指导的实用价值,在落地时要做到守初心、促交流、明标准、优服务、总评估;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杨雄鼓励基金会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角度出发,深化助力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季国强表示,建立教育基金联合会是必要、可行的,可以继续探讨拟定联合会的章程、组织构架,细化权力与义务的边界,以此更好地发挥上通下达和协调合作的作用。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总结道:“基金会用了十年的思考和五年的实践解题破题,又按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方向,以党中央最新的精神为指导,历经三年的修改才有了如今的研究成果。今后基金会将继续发挥聚财、汇智、促善、育人的带头作用,开展精细化管理和投入,进一步促进社会向上向善,助推教育领域的‘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