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5日从艺57年,演唱歌曲近800首,她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她演唱的《乡恋》被誉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难忘今宵》成为观众熟知的“春晚符号”;她结合西洋发声,融合中国戏曲、民歌、流行唱法,开创了一代中国歌曲歌唱新风……
她就是我国艺坛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作为音乐界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两人之一,她一直活跃在歌唱一线,一路芬芳。
800首歌曲抒发祖国豪情、人民心声
1944年出生的李谷一,小小年纪就能歌善舞,17岁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1961年开始从事花鼓戏戏曲表演,参与演出过28部花鼓戏,其中主演《补锅》一剧被拍成电影而被广大观众熟知。
1979年底,在中央乐团担任主唱的李谷一录制了歌曲《乡恋》。“《乡恋》的唱法声音轻柔甜美,再加上作曲家的配器,用了很多现代的手法,跟改革开放以前的节奏和风格不一样。”李谷一说。
《乡恋》之前,“高强响硬”是当时文艺界唯一的要求。正是这种唱法与过去不一样,《乡恋》一经播放便引发是不是“靡靡之音”的激烈争论,也曾一度被禁。
直到1983年央视春晚,因开通热线点播,让李谷一演唱《乡恋》成为观众最高的呼声。“《乡恋》登上春晚舞台,是人民对改革开放时期文艺作品情感的呼唤。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就不会有这首歌的存在,也不会迎来文艺创作多元化的春天。”李谷一感慨道。
那年的春晚,包括《乡恋》在内,李谷一唱了9首歌。她的歌声乘着春风而来,里面有观众潮水般的期待,也有一个时代对文艺创新的召唤。
1984年,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首登央视春晚舞台。35届春晚,《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了32届,给千万个家庭带去了欢乐和祝福。
至今,她演唱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近800首,为100余部影视作品配唱主题曲218首。
《难忘今宵》《我和我的祖国》《洁白的羽毛寄深情》《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绒花》《心中的玫瑰》《妹妹找哥泪花流》《迎宾曲》《知音》《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浏阳河》《刘海砍樵》……这些大家经常传唱的经典曲目,彰显了李谷一非凡的艺术人生和浓浓的爱国情怀。
开创中国歌曲歌唱新风
作为中国艺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从艺57年来,李谷一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获得成功后,李谷一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世纪90年代,她提出“戏歌”的概念,拓展和丰富了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在她的作品里有很多戏歌的素材,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每个地方戏曲的唱法、风格都不一样,行腔咬字、手眼身话步对歌唱演员很重要,戏曲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的东西。”李谷一说,“我教学生的时候,我会问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一定要好好学习你们家乡的戏曲,一定要唱会你们家乡的一段戏曲。”
在歌唱技巧上,李谷一把西洋科学发声技巧和中国戏曲、民歌、流行唱法相融合,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歌曲现代唱法”,巧妙地运用了“气声”等歌唱技巧,开创了中国歌曲歌唱新风。
“中国歌曲现代唱法”它适应性很广,可以跨界。李谷一不单可以演唱各个民族的歌曲、西洋歌曲、新创作的艺术歌曲乃至戏曲都能演唱。
“我唱艺术创作歌曲比较多,就想开创一条自己的路,把自己的技巧方法都用上去,让歌唱的路子走得更好更长远。”李谷一说,“中国歌曲现代唱法”是把中国和国外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唱法,现在很多作曲家创作的新的作品音域都很宽,并不只在一个八度里面,有两个八度、三个八度,有的花腔能跳四个八度。“我虽然是花腔嗓子的条件,但年轻时候没有学花腔,但在我的歌曲里,音域也比较宽,就需要科学的唱法才能唱上去,不能像唱民间山歌,直接喊上去;下面的低声区,也要唱出音色来,这也是要运用方法的。所以只有用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才能让你的歌唱之路唱得更顺畅、更持久。”李谷一说。
桑榆未老霞满天
作为歌坛传奇,年过七旬的李谷一依然灵动硬朗,声音甜美,精神十足。艺术之路常青,李谷一近年来仍有推出一些新歌,比如《一念花开》《山水》《那溪那山》《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大好河山耀中华》等歌曲就是近年来推出的新作。
“年龄大了就不特别想上舞台了,但是从事艺术这一行的艺术家们是没有退休的,活一天就要探索创新奋斗一天,直到生命结束。”李谷一说。
逐渐淡出舞台的李谷一开始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培养接班人上。“我把我的舞台经验、歌唱技巧传教给孩子们。我上课要求很严格,一点都不能马虎,方方面面都要做得很完美,学生们反映收获都挺大。”
作为现代中国文艺的见证者、亲历者,李谷一为中国的文艺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40年我感触特别深,我觉得中国的文艺作品模仿外国的形式阶段该结束了。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有几千种民歌、几百种戏曲,文艺创作要发扬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出新时代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李谷一表示,“我们应该努力把中国文化艺术作品推向世界,让外国人来唱中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