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巴菲特的个人传记,虽多达72万余字,通读下来却无繁杂沉重感。作者艾丽斯·施罗德花了5年的时间采访巴菲特,在他的办公室采集资料,或者跟着他各地出差,观察他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同时,施罗德也采访巴菲特的家人、朋友、同学、商业伙伴,采访对象多达250人。最终将巴菲特的传奇而又平凡的一生呈现在大众面前。
书中有几件事情让我很是疑惑不解。一个是巴菲特对自己小儿子认领的双胞胎女儿的冷漠。他认为这两个女孩不是他的孙女,他不希望她们在巴菲特死后得到什么。 另一个是,巴菲特仅凭自己写的一封自荐信就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甚至都没有面试环节,全文也未介绍录取的原因。还有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因为芒格的联邦法官爷爷和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是好朋友。所以芒格在没有完成大学本科学业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了哈佛大学法学院。从他俩人就读大学的方式来看,美国社会就是巴菲特所称的“富人统治、富人享受的政府 ”,并没有宣传的什么普世的公平公正可言。
巴菲特滚雪球的一生,也是他个人成长的一生,从他点点滴滴的成长经历,反复在强调普通人要想成功需要培养的一些习惯,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是
不断读书应当是一生的习惯。二是
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学习如何在公众面前讲话,巴菲特两次报名学习的戴尔·卡内基的公开演讲课程,并说这是他学会的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三是
与比你优秀的人待在一起是一件很有收获的事,因为你会得到提高。巴菲特作为格雷厄姆最优秀的学生,毕业时无薪去格雷厄姆公司谋职却被拒绝,之后两年时间巴菲特说:“我总是设法去见格雷厄姆先生”。最终,巴菲特还是如愿进入格雷厄姆公司,这也成为他人生重要的起点。最后的最后,如果读者们觉得全书太长,重要的东西太多,没有时间阅读。个人觉得只要记住并消化巴菲特所讲的这一段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