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鞠婧祎咋了_鞠婧祎的身材照片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846天

01

前段时间,鞠婧祎起诉网红博主“花椰菜大王”后败诉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其实,鞠婧祎起诉了人家两次,一审已经败诉了,但她不服,又提起上诉了。

二审结果下来后,花椰菜大王在微博上晒出了判决书,越来越多的网友才知道这件事,并且发出和花椰菜大王一样的黑人问号脸:

“不知道一个通篇夸她美,用了两张照片夸她发型好看的文章,怎么值得她这么较真还要上诉……”

的确,这件事看起来有些离谱。

花椰菜大王曾经在个人上发了一篇文章,分析鞠婧祎的发型,因为使用了鞠婧祎的三张照片,结果被丝芭文化以侵犯肖像权告了,鞠婧祎方面向她索赔40万。

最后,法院认为花椰菜大王使用的是鞠婧祎执行公开的肖像,且文章中并没有对鞠婧祎进行诋毁、污损和丑化,也没有给读者产生利用鞠婧祎肖像做宣传广告,或进行产品推荐的印象,不是对鞠婧祎的肖像进行非法利用。

于是维持原判,驳回了鞠婧祎方的上诉。

判决书里有句话亮了:鞠婧祎作为公众人物,对此应当负有容忍义务。

本来是对自己形象有利的一篇文章,就因为鞠婧祎团队的奇葩操作,路人缘都败坏了。

这件事之后,花椰菜大王的评论区全是嘲笑鞠婧祎的,表示搞不懂她到底图什么。

不过,在关于明星肖像权的侵权案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花椰菜大王这样幸运。

缺乏法律知识的从业者,只要一个不小心,就真的有可能构成侵权。

她刊曾经就在一篇名为《我夸周冬雨衣品好,结果她要我赔50万》的文章中提到,自己因为未经明星许可,在文章中用了周冬雨的几张图,给读者分享穿搭,结果就被告侵权了。

而从她刊晒出的部分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的确都是发自内心的夸赞。

但即便如此,还是构成了侵权。

因为民法有规定“

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

只要文中出现了二维码,带上了“阅读原文”的链接,都可以被看成是“以营利为目的”,无关内容是正面还是负面、对明星是夸还是骂的问题。

最后,她刊和周冬雨团队协商,删除了涵盖那些图片的文章,同时发文道歉,并在将赔偿金额减少到12万。

无论你怎么评价周冬雨的人品,但从法律层面上来看,她确实没错。

从业者也只能猛补这些法律冷知识,引以为戒,小心发言。

02

从以上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108:知识类型》中提到,

以“知道与否”为轴

,知识可以分为四类:

第1类:知道自己知道

。这是全部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扩大、丰富,同时做好有序存储,以便快速调用,并做好输出,提高分享力。

第2类:不知道自己知道

。实际上,你远比你所知的更有能力。这可以算是你的“隐性知识”、“潜知识”,需要你去挖掘、整理,让自己知道,并进一步让别人知道。

第3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其实是最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因此,我们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为避免隧道视野,努力去搜索和建设相对理想的过滤器。

第4类:知道自己不知道

。此类知识要做好判断、排序。也就是回答:哪些知识需要学?哪些知识不需要学?哪些知识需要优先学?哪些知识需要马上学?

人进步和成长的力量,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第3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认为“自己已然知道”。

就好比,很许多人的惯常认知里,明星是公众人物,所以他们公开的街拍照、活动照、剧照自然可以随便用。

事实上,这极有可能构成侵权。不知道这类知识,就有可能给自己招来灾祸。

知识分类的重要性

一旦对概念做了分类,如果逻辑上合理,那么,就可以成为一种认知工具,帮助我们诊断和分析问题,甚至发掘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比如,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把知识分为4类:

Know-what

: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

Know-why

:关于客观原理和自然规律方面的知识。

Know-how

:关于做某些事情的技艺、能力。

Know-who

:关于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情的知识。

萨维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种,称之为6W。

Know-where

:空间感,把握做事的最佳场合。

Know-when

:节奏感,适时把握时机。

吴季松进一步增加了1个Q,称之为6W1Q:

Know-quantity

:知道是多少。

6W1Q这种分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

任何一个概念,如果想要真正掌握,就是要尽可能从这7个侧面去理解和运用

任何新概念,首先知其然know-what,知道它是什么,不是什么,与其它概念有什么关系;

接着,知其所以然know-why,深化理解,为运用这个概念打下基础;

而后,判断这个概念自己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意即know-when,know-where,know-how,know-quantity分别要到什么水平,并通过实践把这个概念需要自己掌握的部分内化、吸收,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超过某个程度要know-who,通过自己已掌握的部分,也能更好地判断,并寻求协作或支持。

而很多人学习往往只停在know-what这一步,甚至这一步也只是了解而已,并不知道要强化与其它概念的连接,从而变成了一个孤立概念,经过遗忘曲线,忘记殆尽。

比如,你可能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肖像权、名誉权这些词,但因为缺乏这类生活经验,所以并无运用的体验,学习便也戛然而止,“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

因此,每学习一个新概念或者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带着以下问题去学习:

这个概念是什么?不是什么?与其它概念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有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下使用?

运用这个概念的程序是什么?是具体的哪一步?数量上有什么要求?

这个概念是一个现代人应当掌握的通识吗?我至少应该知道多少?

如果要找到运用这个概念的高手,要去哪里找?平时我要留意什么?

最后,附上一个知识管理专家田志刚提到的,发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识的方法:

心态开放,忘记自己的专业;

多跟和你不一样的人讨论与交流;

找到你的导师和贵人;

行万里路,看世间百态。

共勉。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