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即便我们的脚步已经迈向火星
世界却依然充满荒诞和魔幻
譬如曾经一直向我们推荐纯净水的人
忽然自己都不纯净了
譬如我们一贯标榜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忽然就以断章取义告密自己老师为豪了
譬如大多数人一辈子的收入
远远不及别人小数点后的逃税数
譬如一向写诗的老师
忽然就进了精神病院了
譬如一对可爱的儿女
忽然就被亲生父亲从十五楼扔下了
……
荒诞也好
魔幻也罢
俗世中的你我
除了随波逐流
除了冷眼旁观
其实并不能改变什么
不如埋首书堆
寻找自己的乐趣
这一年
我一共读了57本书
总计约1378万字
写读书文字52篇
总计约8.1万字
我从这些书里面
挑选出自己觉得最具特色的十本
推荐给您
? 最炫目:李亮《战国争鸣记》
李亮的《战国争鸣记》系列共三册,作为主角的墨家弟子姜明鬼分别要面对救一国、救一城、救一人的挑战。从已出版的“墨守之国”“墨守之城”来看,作者在这个披着武侠外壳的故事中隐藏着极大的野心——既要层层深入解读墨家“兼爱”精神,又要巧妙穿插展示战国“百家”魅力,每一册大约会有二三十“家”的典型人物出场,虽多而不乱,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有群星璀璨般的炫目感。
? 最纯粹:余华《文城》
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余华,文字锋利如刀,直面社会的阴暗与残酷,以至于美国《时代周刊》都说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其尖锐和野蛮,无人可匹”。到了《文城》,他却一本正经写起“奇情”来了,故事里有主仆情义,有男女恩义,也有朋友道义,他们所坚守的这些情与义,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去,似乎纯粹得令人难以置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心里的“文城”,还能寻见吗?
? 最细腻:马家辉《鸳鸯六七四》
香港作家马家辉的这本书,通过黑社会“二把手”哨牙炳的人生经历,写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写乱世中的生存之道——“每个人都可能会摸到烂牌,把手上的烂牌打好,是我们一生唯一能做的事情”。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身为一名男作家,对女性角色阿冰的塑造极为成功,尤其写她于婚姻之外对高明雷心动一段,环境烘托恰如其分,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读来如临其境。
? 最丰盛:张炜《文学:八个关键词》
这本书是张炜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春秋讲学”活动讲课稿整理而成,围绕“童年、动物、荒野、海洋、流浪、地域、恐惧、困境”八个关键词,援引大量古今中外的作家与作品作为例证,对“文学”进行了深入、独到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思想的盛宴。无论是专业的文学工作者,还是业余的文学爱好者,只要用心走进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有不少受益。
? 最现实:李沧东《烧纸》
韩国作家李沧东的这本书收录了11部短篇小说,题材几乎都来自于日常生活,普通得如同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但他老到的叙事技巧和逼真的细节刻画,会吸引着你一直往下读。我连读了三遍,依然回味无穷,感觉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把日常生活写得如此悬念丛生;也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把底层故事讲得如此血肉淋漓。听说今年他又出了新书《鹿川有许多粪》,来年定要找机会看看。
? 最沉重:韩今谅《山花对海树》
2021年,令人意外的惊喜是自己的文字居然在几个大平台上“露脸”了一把,读韩今谅这本书的文字就刊载于《北京日报》。我没想到,这本巴掌大的书竟会如此沉重;我也没想到,一个87年生的女作家,竟会对市井人物的生活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如此精准的呈现,竟会对那些混杂着汗水或鲜血的生命有如此锋利的思考、如此深刻的悲悯。简短的六个故事,让我们阅尽生命的脆弱不堪与生活的艰难无力。
? 最锋利:陈研一《无形之刃》
连续读了陈研一的推理小说《完美嫌疑人》和《无形之刃》,两本书整体类似:情节引人入胜,故事首尾呼应且留有悬念,部分细节一唱三叹反复强化。但《无形之刃》似乎更加锋利,作者以书为刃,叩问那些明哲保身的冷漠旁观者、利欲熏心的流量追逐者、道貌岸然的华丽伪装者、我行我素的任意执法者……直面社会种种不堪,直视人心人性,这样的书,本身何尝不是一把“无形之刃”?
? 最过瘾:肯·福莱特《暗夜与黎明》
肯叔被称为“英国的金庸”,从“世纪三部曲”到“中世纪三部曲”再到《暗夜与黎明》,每一部都是大部头,每一部都让正义与邪恶进行激烈厮杀,每一部都用小人物抒写大时代,每一部都让人欲罢不能。出版方读客的宣传词从“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到“全球读者平均2个通宵读完”,虽然略显夸张,但故事读来酣畅淋漓、极为过瘾,是真的。
? 最残忍:踏歌《战国·白云谣》
照片上的踏歌,看起来是个极为温柔的美女,万万没想到,她下手居然这么狠,《战国·白云谣》全书出场人物约五十个,除了部分打酱油的真实历史人物没法改动生死之外,她几乎让剩余的死伤殆尽,就连那只可爱的小狐狸阿靖,都被她毫不留情地给写死了……她不仅对故事里的角色残忍,连自己都没放过——这本书的写作历时十年、九易其稿!在这样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谁还会如此去写?
? 最走心:茶弦《徐霞客山河异志》
茶弦的《徐霞客山河异志》系列从2019年底的第一册追到现在的完结篇,尽管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隐隐猜到结局的悲伤,但还是在最终卷潸然泪下,或许,是在故事里的徐振之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心情——珍惜那些会让你流泪的书,那一定是作者用尽十二分气力,把自己的经历、情感灌入其中的结晶;珍惜阅读时还会流泪的自己,那说明自己还没有被这个世界变得冷硬、麻木。
附:2021年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