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战斧式巡航导弹大放异彩,超过上千公里的射程和从窗户而入的精准度,使其成为非常优异的远程精准火力打击方式,这使它成为了美军在历次行动前进行火力准备的重要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需要一款可靠的核投送方式,而当时美国最主要的投送方式就是使用轰炸机进行空投,所以美国空军也成为了战后美国最重要的作战力量。但由于轰炸机容易被击落或者拦截,因此美国非常看中巡航导弹,在弹道导弹技术成熟前,巡航导弹一直是美国重要的核投送载具。
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的最本质区别是弹道,弹道导弹的弹道是一个抛物线,整条弹道一般只有一个最高点,而巡航导弹的弹道则采用巡航弹道,与飞机类似,可以将巡航导弹看成一款无人飞机。巡航导弹需要两个非常关键的技术,为了保持非常远的射程,巡航导弹需要燃油经济性更好的喷气式发动机。同时为了巡航导弹在长时间飞行后仍保持较高的精度,所以需要一个性能强大的导航系统。美国巡航导弹技术来源于德国V-1巡航导弹,德国战败后,美国获得了V-1导弹的实弹、资料与技术人员。美国于上世界40年代末期对v-1导弹进行了仿制并生产了JB-2,不过由于JB-2性能不佳,美国于1948年取消了该项目。虽然JB-2项目取消了,但是美国却通过仿制V-1导弹获得了小型喷气式发动机作为导弹动力的思路和小型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这也解决了制造巡航导弹的第一个技术难点。
JB-2项目取消后的美国开始在JB-2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巡航导弹项目,这就是B-61A斗牛士。斗牛士采用喷气式发动机,航程大约1100公里,弹头为W-5核弹,最大爆炸当量50000吨,采用了雷达指令制导,不过受技术限制其作用距离只有400公里。
其实马丁公司早在B-61A斗牛士型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开始自行研制新的巡航导弹。由于B-61A斗牛士采用雷达指令制导,其原理与遥控飞机差不多,制导性能和制导精度并不可靠,于是美国开始开发新的巡航导弹,而这就是TM-76,绰号马斯。在马斯开发期间,美国古德伊尔公司研制的全新自动地图匹配导航系统,虽然这款地图匹配系统采用的是胶片系统。在攻击前需要先规划巡航导弹的飞行路线,然后派侦察机拍摄攻击路线上的地线,然后将印刷有攻击地形的32毫米地形胶片装到巡航导弹的导引部内,导弹飞行时会实时拍摄地面地形信息与胶片上的地形信息进行对比以修正飞行路线。而地形匹配系统的出现也初步解决了巡航导弹制导系统精度的问题,虽然胶片式的地形匹配系统制导精度相对有限,但要比惯性导航系统和无线电指令靠谱多了。美国在解决发动机和导航系统两大问题之后,巡航导弹也迎来了较好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先进、体积更小、燃油经济性更好的涡扇发动机出现,电子计算机系统也实现了小型化和模块化,巡航导弹技术也随之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因为新的需求出现,美国于1972年开始开发战斧式巡航导弹,1983年战斧式巡航导弹开始装备部队。战斧式巡航导弹射程可达2500公里,可以装备多种战斗部以及执行多种任务。早期战斧在导航系统方面采用数字化的地形匹配和场景区域曲配关联系统,在打击精度方面拥有良好的表现。同时在1990年美国为战斧加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其导航精度进一步提升。
在战斧装备部队后,战斧导弹的制造商雷神公司根据其使用情况和需求不断对其改进。首先就是在制导系统方面进行了优化,虽然仍然采用惯性制导+地形匹配+GPS+数字式场景区域曲配关联系统的制导方式,但是却换装使用了更先进的高精度陀螺仪和算法,使其打击精度进一步提升,飞行2000米内误差不超过10米。同时雷神公司还为战斧增加了通讯数据链,使其具备射后更改目标的能力。雷神还为战斧增加了电视摄像系统,可以通过导弹击中目标前回传的图像评估射击结果以判断是否需要补射。经过不断地改进升级,战斧也成为了优异巡航导弹的代名词。
与美国战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巡航导弹上不同,苏联战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弹道导弹上,而且有意思的是苏联的巡航导弹技术也是从反舰导弹发展而来的。当然,作为苏联“徒弟”的我们也走了相同的技术路线。
与弹道导弹使用喷气式发动机获得高航程不同,弹道导弹的发展思路是使用液体发动机,通过获得大高度换取大射程的技术路线。这种技术路线无论是液体发动机还是制导系统都比较简单,甚至有些弹道导弹都不需要制导系统。
根据二四协定,1959年苏联向我军提供了542型KS一1飞航式岸舰导弹和544型n一15型“冥河”舰舰导弹的实弹和技术资料,我国以这两款导弹为基础分别发展了上游和海鹰系类反舰导弹。虽然当时我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两款反舰导弹也是我国巡航导弹的雏形。虽然这两款反舰导弹采用巡航弹道,也被归类为巡航导弹,但是这两款导弹并没有使用巡航导弹标志性的小型喷气式发动机,而是使用液体发动机,与巡航导弹相差甚远。
我国以海鹰2为基础发展出的海鹰4号反舰导弹装备了涡喷发动机,而装备有涡喷的海鹰4号也成为我国巡航导弹的起点。其实我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巡航导弹的研究,有资料显示我国在1977年成立了X-600巡航导弹项目,并于1992年成功研制出红鸟-1型巡航导弹。有消息称研发期间我国曾获得俄罗斯KH-65SE巡航导弹,并从KH-65SE巡航导弹上获得了巡航导弹重要的地形匹配系统和小型涡扇发动机的技术思路。红鸟-1型的射程只有550公里,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其精度只能达到50米。不过很快我国就推出了射程为1800公里的红鸟-2型巡航导弹。虽然它采用了与红鸟-1相同的制导方式,但是其制导精度被提升到了3米左右。其性能与战斧导弹已经相差不多,要知道战斧从9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使用,红鸟-2也只比战斧晚出现10年。
不过,由于红鸟-2采用了GPS制导系统,台海危机和银河号等事件证明使用GPS作为制导系统有极大的潜在威胁,于是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同时我国也于1998年推出了红鸟-3巡航导弹,红鸟-3的射程达到了2000到3000公里,精度进一步提高至2米,并且有消息称红鸟-3同时支持GPS、格洛纳斯和北斗三种卫星定位制导方式。虽然北斗最早于2000年完成首次发射并提供中国地区定位服务,不过从红鸟-3的数据来看,红鸟-3性能已经和战斧导弹性能相当。
虽然红鸟系列巡航导弹早在90年代就已经服役并追平美国战斧,但是直至目前红鸟系列巡航导弹并未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最终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的是长剑系列巡航导弹。长剑-10巡航导弹最早正式亮相于2009年的国庆阅兵中,虽然官方并未公布其性能数据,但是有分析认为长剑-10射程在1500到2500公里之间,精度可达到10米以内。官方媒体曾公布长剑-10打靶视频,从视频来看,长剑-10具备从窗户进入打击目标的能力,其性能与战斧已经基本没有差距。同时有消息指出我国在长剑-10的基础上还发展了长剑-20,不过由于官方没有正式的报道,其他渠道信息也比较混乱,所以暂不讨论长剑-20的问题。
2019年国庆阅兵中,我国在展示长剑-10巡航导弹的同时,又展示了另一款长剑-100巡航导弹。从之后的新闻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长剑-100属于超音速巡航导弹,并且这款巡航导弹飞行高度正好处于萨德和标准-3的射高之间,也就是说标准-3低不下来萨德够不着,这就导致对长剑-100的拦截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其末端超音速突防的攻击方式也使其打击成功性大大提高,非常好地解决了巡航导弹飞行速度慢极易被拦截的特点。不难看出长剑-100的推出,使我国在超音速巡航导弹领域走到了美国的前面,而美国虽然在超音速巡航导弹方面有些研究,但是一直没有实用性产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