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哎城西杨柳青,有一个美女叫白俊英,巧笔丹青会画画,这佳人,十九冬,丈夫南学苦用功,眼看着来到四月中……
这亲切、质朴的旋律在京华大地上已经传唱了一百多年,寻根溯源,她的发祥地就是天津卫城西的古镇杨柳青。
历史渊源
美丽古镇杨柳青,明清时就以彩绘年画远近闻名,是全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商贾云集,繁华一时。
据传说,小曲儿中所唱的白俊英在清代确有其人,在家行二,人称白二姐,知书达理,善绘丹青。因丈夫早亡,遂寄情于诗文书画,成为远近闻名擅画扇面的才女。从这首小曲儿唱词上推算,小曲儿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二座城”唱道:
二一座城池画上盛京,老将军断堵才得安宁,东沟儿反了一个宋三好,陈大人,率领兵,众家英雄往东征,东沟儿的黎民才得太平。
史料记载,宋三好确有其人,同治初年在辽宁曾带领农民“除捐抗税”,1864年躲到大东沟一带谋生,1873年又成了抗缴木材经营税的民间武装首领。1875年夏天,清廷调重兵围剿,领兵者是提督陈济清和总兵左宝贵,分头合作,海陆围攻。宋三好转移至红石砬子,率800人居险扼守,弹尽粮绝后被俘,被押解到盛京杀害。这段词忠实的记录了这一史实,曲词应是在这次战役后不久所填。
北京清同治到宣统年间的《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的时调集中,也收录了这首小曲儿《画扇面》。
除了画两座城加戏出的版本外,天津当地还有一个三座城加戏出的版本:
三一座城池画天津,能人制造算盘城,盐关紧对着院门口,望海楼,娘娘宫,估衣街的买卖数不清,四面的鼓楼就在当中。天津卫马路修的宽,四面钟的洋货样样都全,洋楼盖下了无其数,自来水,电线杆,电灯电话紧后边,要来了地图又把电车安。
从曲词内容看,已是清末民国了,这个版本比“两座城”的要晚一些,这版只天津本地有,北京一般不唱。
曲词内涵
全曲20余段词,除了唱北京、盛京两座城和忠、孝、节、义故事,又唱了八出戏。
“忠”唱得是杨家将父子保宋王;铁面无私的包文拯;北宋名臣庞籍定国安邦;明代忠臣孙安,三上金殿弹劾张居正。陕西版把孙安唱成商代名相比干。“孝”唱得是钟子期孝亲不做官;白猿偷桃孝病母;沉香劈山救母;吴汉尊母命杀妻反王莽。“节”唱得是节烈女李三娘磨房受苦;王宝钏守寒窑盼夫归;张彦听谗言休妻白玉楼;秦雪梅吊孝节烈千秋。“义”唱得是单雄信义字当先;秦叔宝仗义疏财;石秀为兄杀嫂;俞伯牙摔琴念知音。
八出戏是:《春秋配》,“李春发舍银两,就走开,这朵鲜花他不摘,正人君子仗义疏财”;《牧羊圈》,朱春登坟前祭母,舍饭搭芦棚,最后母子、夫妻团聚;《走雪山》,老家院曹福陪小姐曹金莲走雪山逃难,被活活冻死;《二进宫》,徐延昭、杨波“保国尽忠心”;《无底洞》,“全凭大圣孙悟空,凌霄宝殿去请天兵”;《三顾茅庐》,“刘玄德为雄三顾茅庐,去请先生诸葛亮”;《五雷阵》,“孙膑进阵魂吓飞,盗丹多亏金眼毛遂”;《战洪州》,“来了元帅穆桂英,杀退番贼救出来公公”。
在旧时代,读书人少,平民百姓获得知识主要靠听书、看戏、听曲儿、讲故事,《画扇面》的曲词就是教化人们讲忠、孝、节、义、礼、仪、廉、耻,忠君主,知荣辱,讲气节,明廉耻,感恩德,行善事。
流传影响
据民歌专家陈树林先生讲,《画扇面》在北京地区流传极广,在上世纪80年代普查民歌时,北京各区县共搜集到30余首,为北京地区民歌小曲儿之冠;解放前的著名曲艺盲艺人王秀卿先生,一人就会唱流行在北京地区的6个《画扇面》的曲调;在天津和河北地区,一首《画扇面》竟有16种唱法!
自清代以来,《画扇面》不胫而走,传入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安徽、内蒙、东三省甚至新疆等地,影响遍及半个中国,在民间竞相传唱,长久不衰,被民歌专家誉为流传全国的十三大时调小曲之一,多地的《民间歌曲音乐集成》均有记录。
因地域和方言的差异,白俊英也被唱成白翠英、白仲英、白秀英、白翠玲、白二姐等,虽曲词、曲调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故事都发生在“天津城西杨柳青”,属“同宗民歌”。
因曲调朗朗上口,叙事性强,根据《画扇面》的曲调,又衍生出许多民歌小曲儿,最著名的有京、津、冀地区的《审青羊》、《百忍图》、《绣花灯》、《剌大烟》等,在民间也有广泛影响。
山东根据《画扇面》曲调创出了地方戏“吕剧”;东北“二人转”将她改头换面往东北味儿上靠,成了正戏前“小帽儿”;北京的单弦把她吸收为常用曲牌,叫《百忍图》,文革中改叫《农民乐》,马增惠女士在《一盆饭》中唱得尤其悦耳动听;侯宝林先生在相声中学唱《百忍图》:上柜台,笑颜开,莫要发愁你莫发呆,像你这个买卖怎么能够不发财!一直被老观众们津津乐道,流传深远。
北京和天津虽相距不远,但曲词仍有差异,天津唱“天津卫城西杨柳青”,但北京唱“天津哎”、“天津呦”、“天津啊”、或“天津那个城西”,一般不唱“天津卫”。
我的老师
赵俊良
先生说“杨柳青”三字的尾音就有三种唱法,一种是“杨柳青”直接唱;第二种是“杨柳儿青”,加重、咬实“柳儿”两字;第三种“杨柳儿青”,“柳儿”轻声、连唱,一带而过。
在1959年的电影《聂耳》中,歌唱家王昆唱了河北版《画扇面》片段;80年代的电影《瓜棚女杰》中,一个农妇用《画扇面》调唱的“夸西瓜”;90年代京味电影《黑白人间》的片头曲,是用《画扇面》改编的《扛肩的爷们儿肩膀宽》,王晓莉老师唱得沧桑、悲愤,荡气回肠。
演唱风格
人都说民歌小曲儿是“十唱九不同”,《画扇面》版本众多,曲词各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
王昆
老师演唱的是老版本,用节子板打点,节奏起伏,顿挫有致,嗓音天然;天津歌舞剧院的李绮
老师,嗓音高亢、质朴,本色纯真,行腔婉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于淑珍
老师的演唱用锣鼓点烘托气氛,唱得那么欢快活泼,流丽俏皮,充满天津地方特色;天津还有一位歌唱家李瑛
,用洋乐队伴奏,用中西合璧的嗓音唱此曲,节奏平稳,亲切甜美;北京曲剧团的王晓莉
老师,有着天赋的歌喉,虽然因特定时代原因,用的电声乐伴奏,但那清新俏丽,高低自如,甜美流畅,京味浓郁的演唱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老师
赵俊良
先生的演唱也是节子板打点,唱得严谨规范,清晰明快,字正腔圆,声声入耳,是典型的曲艺唱法。总的来说,北京的演唱偏于叙述、说唱风格,平实爽朗,淳朴大方;天津的演唱偏于抒情,行腔优美,婉转多姿。网上还有一位流浪歌手
杨一
,行走到陕北,向当地老乡学会了陕北版《画扇面》,自己用口琴和吉他伴奏,用方言演唱,嗓音沙哑干涩,节奏连贯紧凑,唱得高远苍凉,凄楚哀伤,是另一类的风格。《画扇面》,这天津卫传来的百年小曲儿,她的旋律,她的节奏,她的韵味,已深深地融入了北京的土壤,北京人的血脉。
文/陈伟
精品-来自微信公众平台
北京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转载与合作事宜,请进入微信公众平台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