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张碧晨参加《中国好声音》以来,“韩式唱腔”这四个字,便成为了许多听众冠以张碧晨的一个标签。
关于这个标签是褒是贬,众说纷纭:喜欢的朋友觉得韩范,有气质,令人耳目一新;不喜欢的朋友觉得造作,不自然。
酱酱自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许多朋友容易将韩式唱腔,与韩式唱法相互混淆,认为张碧晨的演唱方法,各个技术环节,都是韩国独有的。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并不存在韩式唱法这一概念。因为,唱法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技术系统建设。所谓的韩式唱法,发声方式也好,共鸣方式也好,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流行声乐教育之中,都是有迹可循的。关于这点,不妨回顾酱酱两年前的旧文《唱功揭秘:什么是韩式唱法?》。
所以,从发声方式来看,张碧晨当然属于主流的流行声乐范畴,我们千万不要将流行声乐技术的普世意义按照民族来进行划分。
真正使得张碧晨的演唱,有别于许多华语歌手的元素,则是她独具一格的唱腔。唱腔是唱法之中的一个技术分支,主要是调整口腔共鸣的变化,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演唱语感。
韩国声乐界,对于唱腔的提炼实在充满了特色。他们极为注重气声在歌曲演唱之中的运用,以及咬字时大量的元辅音浊化,这些略微剑走偏锋的语感方式,形成了韩国流行演唱极具辨识度的表达方式。
而在韩国工业体系之下打磨多年的张碧晨,当然深诣此道,她的中文演唱,同样充满了大量气声,以及元辅音浊化,跟许多华语歌手气声装饰,字正腔圆的表达截然不同,也难怪许多朋友会觉得张碧晨的演唱这么韩式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华语乐坛去往韩国打磨学习的歌手远不止张碧晨一人。每年的偶像练习生几乎都要去韩国镀一层金。尤其是如今最为当红的几位爱豆,甚至还在韩国发表过作品。然而,一说起韩国归来的张碧晨,大家便会觉得唱得很韩式;一说起韩国归来的其他爱豆,大家只会觉得长得很韩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些爱豆非常努力,大量气声使用,元辅音浊化等等韩式唱腔的独特手段,他们都有吸收,并且希望能够结合在中文演唱之中。而真正使得他们唱得丝毫不韩式,和张碧晨形成绝对差距的东西,恰恰是韩式唱腔以外,那些声乐之中最为本质而又普世的技术运用。
比如胸声与声线,一个为气声提供支撑,一个为元辅音浊化提供基础清晰度。然而很多人空有韩式唱腔这一层皮囊,最为核心的发声技术却涉猎浅薄,所以,他们的演唱,气声变成了漏气,元辅音浊化变成了咬字不清。
这也同时反衬了张碧晨作为歌手真正优秀的地方。所谓的韩式唱腔,对于她来说,是一层华丽的装饰。即便拥有了这些华丽的装饰,那些歌唱之中最为本质的核心,仍然一点不含糊。
首先就是她对于胸声的使用,进一步深化出来的对于胸腔共鸣的使用。听张碧晨唱歌,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宽厚”,这份宽厚,既是音色的丰满度,也是声道通畅的空间感。
这层宽厚的音色为她的气声提供着扎实的支撑。不过,其中作用却远远不止于此。更为令人赞叹的,还是最终凝聚出来的低位置的色彩,对于女歌手来说,真是一个犹如空旷山谷般的声音。
但是,相比许多音色同样宽厚的女歌手,张碧晨并没有像她们那样,去走“力量型”的路子,反而试图令胸声、低位置、宽厚音色,这些在许多人印象之中与“柔美”截然相反的技术,变得柔美起来。
事实证明,她完成得相当不错。纵观张碧晨的演唱,相比“力量型”的女歌手,张碧晨显得轻盈;相比“柔美型”的女歌手,张碧晨显得宽厚。那么,她究竟是怎么做让二者并存的呢?
答案就是在加强低位置共鸣,扩宽传声道的同时,却又不让声带大面积振动。
力量型女歌手往往低位置共鸣充足,传声道宽阔,与此同时,声带还要大面积振动,从而形成力度。
柔美型女歌手,则是除了减少声带振动面积以外,低位置共鸣以及传声道的伸展也一并减少。
不难发现,力量型女歌手也好,柔美型女歌手也好,她们的所有技术点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在进行的,“一味增多”与“一味减少”。
张碧晨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能够“增多”与“减少”同时并存,想要增多的地方就增多,想要减少的地方就减少,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她超越独特唱腔的独特音质。
所以,听张碧晨唱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空旷山谷般的胸腔共鸣,也能够感受到那蜻蜓点水的头腔共鸣。充满弹性的混声使用,始终拥有厚度的渐强渐弱,其中美感,远不是韩式唱腔就能够形容得了的,更像是一副大自然的画卷。
当然,声乐始终是一门讲究“平衡”的学科,张碧晨的声音呈现,虽然美轮美奂,但是,将所有的意识全部用以协调“胸腔共鸣的多”与“声带振动面积的少”,也就使得她无暇再顾及声带本身的压缩了。
因此,张碧晨的高音能力,其实是比较有限的,就算只是稍微高一些的换声区,比如D5、Eb5、E5这几个音,张碧晨也不太能够唱得出来充满金属芯的集中的声音,往往显得发撑发冲。
但是,在声乐技术性上,张碧晨对于“增多”与“减少”这两个相反概念的统一,实在堪称杰出,甚至说是贡献也不为过。所以,张碧晨无愧于技术一流的女歌手。
最后,酱酱还想要再说一说美学性,从而回到文章开头,关于张碧晨的韩式唱腔褒贬不一的问题。
其实,在酱酱往期的许多文章之中,便多次向大家介绍过酱酱对于唱腔,对于中文咬字的看法。大体来说,目前的中文咬字,分为三个流派:以李健林志炫这类歌手为代表的充满文人气息的中国化流派;以陶喆王力宏这类歌手为代表的充满嬉皮感的西方化流派;以林俊杰这类歌手为代表的充满现代都市情结的中西结合流派。
这些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唱腔处理,不同的咬字方式,丰富着华语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它们彼此不分高下,各有千秋。
然而,这三种流派长期存在于中文歌曲之中,也使得流行演唱的中文咬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革命性的突破。
终于,张碧晨的出现,让酱酱看到了突破的曙光。她的咬字方式,不同于上文所述的任何一种流派,而是前所未有地将韩文咬字与中文咬字的精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流行演唱的中文咬字,开辟出来了第四种可能性。
太了不起了!
所以,酱酱认为,张碧晨的唱腔、咬字早已超越了听众们喜欢或不喜欢的这个范畴。任何新鲜的元素,对于普通人来说,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与接收。但是,对于酱酱这样致力于声音研究的人来说,一定要第一时间向大家分享它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定要让酱酱给张碧晨的唱功进行一个精准定位的话,酱酱觉得,就技术深度而言,她无愧于优秀,但是也很难算得上最为顶尖的那一批歌手。
不过,张碧晨的演唱,所呈现出来的声乐意义,却是远远高于这些数据化的定位的。技术性方面,张碧晨实现了“增多”与“减少”的统一;美学性方面,张碧晨丰富了中文咬字的多样性。
如果让酱酱来书写中国的流行声乐史,张碧晨一定会是无比重要的那一页。